时间:2023-01-12 21:22:09 | 浏览:1208
五行学说定义: 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、特性、生克制化乘侮规律,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。
五行学说构成: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。
五行学说结果: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,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五行学说意义: ①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、局部与整体、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。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,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,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一)五行的基本概念
定义:
五行: 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。
五: 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。
行: 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。
五行最初的涵义: 与“五材”有关,是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七年》说: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。”
历史沿革: 五行一词最见于《尚书》。此时的五行,已从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,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。
意义:
①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,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,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,并以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、发展、变化的规律。
②认识世界、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。
(二)五行特性
1.“木日曲直”
直译: 曲,屈也;直,伸也。曲直,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、柔和,能屈又能伸的特性。
引申: 凡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,归属于木。
2.“火日炎上”
直译: 炎,是焚烧、炎热、光明之义;上,是上升。炎上,指火具有炎热、上升、光明的特性。
引申: 引申为具有温热、上升、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,归属于火。
3.“土爰稼穑”
直译: 爰,通“曰”;稼,即种植谷物;穑,即收获谷物。稼穑,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。
引申: 凡具有生化、承载、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,归属于土。故有“土载四行”、“万物土中生”、“万物土中灭”和“土为万物之母”说。
4.“金日从革”
直译: 从,顺也;革,即变革。从革,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:金之质地虽刚硬,可作兵器以杀戮,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。
引申: 凡具有沉降、肃杀、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,归属于金。
5.“水日润下”
直译: 润:即滋润、濡润;下,即向下、下行;润下,指水具有滋润、下行的特性。
引申: 凡具有滋润、下行、寒凉、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,归属于水。
从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,五行学说中的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,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。
(三)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
【方法】
1.取象比类法
定义:
取象: 是从事物的形象(形态、作用、性质)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.
比类: 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,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,以确定其五行归属。
举例: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。则将其归属于木。
2.推演络绎法
定义: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,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,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。
举例:
①已知肝属木(大前提),由于肝合胆、主筋、其华在爪、开窍于目(小前提),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、爪、目皆属于本
②心属火,则小肠、脉、面、舌与心相关,故亦属于火
③肺属金,大肠、皮肤、毛发、鼻与肺相关,故亦属于金
④肾属水,膀胱、骨、发、耳、二阴与肾相关,故亦属于水
⑤脾属土,胃、肌肉、唇、口与脾相关,故亦属于土
结构模式:
一是五行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,简称“生克五行”
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,简称“中土五行”。
(一)生克五行
定义: 生克五行模式,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之间具有对等的既递相资生又间相克制的关系。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,也可被生;既可克制他行,也可被他行所克制。
主要内容: 包括五行的相生与相克、制化与胜复、相乘与相侮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。
1.五行相生
定义: 对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、助长和促进的关系。
五行相生次序: 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
在五行相生关系中,任何一行都具有“生我”和“我生”两方面的关系。《难经》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:“生我”者为母,“我生”者为子。因此,五行相生,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、促进和助长。
举例: 如以火为例,由于木生火,故“生我”者为木,木为火之“母”;由于火生土,故“我生”者为土,土为火之“子”。木与火是母子关系,火与土也是母子关系。
2.五行相克
定义: 对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、制约的关系。
五行相克次序: 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
在五行相克关系中,任何一行都具有“克我”和“我克”两方面的关系。《内经》把相克关系称为“所胜”、“所不胜”关系:“克我”者为“所不胜”,“我克”者为“所胜”。因此,五行相克,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。
举例: 以木为例,由于木克土,故“我克”者为土,土为木之“所胜”;由于金克木,故“克我”者为金,金为木之“所不胜”。
3.五行制化
定义: 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,又相互制约,维持平衡协调,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。
历史沿革: 源于《素问•六微旨大论》“亢则害,承乃制,制则生化”之论,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。
五行的相生和相克的关系: 没有生,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;没有克,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。因此,必须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,相反相成,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,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。故明•张介宾《类经图翼•运气上》说:“盖造化之机,不可无生,亦不可无制。无生则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。”
五行制化的规律: 五行中一行亢盛时,必然随之有制约,以防止亢而为害。即在相生中有克制,在克制中求发展。具体地说,即木生火,火生土,而木又克土;火生土,土生金,而火又克金;土生金,金生水,而土又克水:金生水,水生木,而金又克木;水生木,木生火,而水又克火。
4.五行相乘
定义: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。
次序: 与相克次序相同,即木乘土,土乘水,水乘火,火乘金,金乘木。
原因: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“太过”和“不及”两种情况。
1.太过导致的相乘:
定义: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,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,引起其所胜行的虚弱,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。
举例: 如以木克土为例:正常情况下,木能克土,土为木之所胜。若木气过于亢盛,对土克制太过,可致土的不足。这种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,称为“木旺乘土”。
2.不及所致的相乘:
定义: 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,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正常限度的克制,使其本身更显虚弱。
举例: 以木克土为例,正常情况下,木能制约土,若土气不足,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,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,因而造成木乘虚侵袭,使土更加虚弱。这种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,称为“土虚木乘”。
相乘与相克的关系: 虽然在次序上相同,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。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,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。在人体,相克表示生理现象,相乘表示病理变化。
5.五行相侮
定义: 五行相侮,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。
次序: 木侮金,金侮火,火侮水,水侮土,土侮木。
原因: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,亦有“太过”和“不及”两种情况。
1.太过所致的相侮:
定义: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,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,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。
举例: 例如木气过于亢盛,其所不胜行金不仅不能克木,反而受到木的欺侮,出现“木反侮金”的逆向克制现象,这种现象称为“木亢侮金”。
2.不及所致的相侮:
定义: 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,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,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向克制。
举例: 如正常情况下,金克木,木克土,但当木过度虚弱时,则不仅金来乘木,而且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“反向制约”之。这种现象,称为“木虚土侮”。
相乘与相侮的关系:
相同点: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,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。
区别: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,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的克制现象。
联系: 在发生相乘时,也可同时发生相侮;发生相侮时,也可同时发生相乘。
举例: 木过强时,既可以乘土,又可以侮金;金虚时,既可受到木侮,又可受到火乘。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。
《素问.五运行大论》说:“气有余,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;其不及,则己所不胜,侮而乘之,己所胜,轻而侮之。”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。
6.五行的母子相及
内容: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,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。
1.母病及子
定义: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,累及其子行,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。
规律: 母行虚弱,引起子行亦不足,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。
举例: 水生木,水为母,木为子。若水不足,不能生木,导致木亦虚弱,终致水竭木枯,母子俱衰。
2.子病及母
定义: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,影响到其母行,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。
规律:
①子行亢盛,引起母行亦亢盛,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,一般称为“子病犯母”
②子行虚弱,上累母行,引起母行亦不足,终致子母俱不足
③子行亢盛,损伤母行,以致子盛母衰,一般称为“子盗母气”
(二)中土五行
定义: 中土五行,指土居中央而木、火、金、水分位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的五行模式。这模式中,五行之间是有主次的,即居中央的土控制分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。
历史沿革: 中土五行模式,来源于古人对方位和季节认识的“河图”。
内容: 据河图,水居北方,应冬季;火居南方,应夏季;木位东方,应春季;土居中,应四时。《内经》中的《金匮真言论》《阴阳应象大论》等篇对中土五也有详细论述。
1.土与木火金水四行的关系
特点: 土居中央,调节和控制位于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。
作用:
①《国语•郑语》说:“土与木火金水杂以成百物。”宇宙万物的生成,是土与木火金水相融合的结果,所谓“土生万物”。
②中医学将五脏中的脾属土而居中央,脾有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肝、心、肺、肾四脏的作用,如《素问•玉机真藏论》说:“脾为孤脏,中央土以灌四傍。”
2.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
①木位东方,通于春,春天的温暖源于冬天的寒冷,属阴中之阳的少阳,其性曲直,柔和而升发。
②火位南方,通于夏,夏天的炎热由春天少阳之气逐渐旺盛发展而来,属阳中之阳的太阳,其气炎热而向上。
③金位西方,通于秋,秋天的凉爽源于夏天的炎热,属阳中之阴的少阴,其性收降而宣散。
④水位北方,通于冬,冬天的严寒由秋天的凉爽发展而来,属阴中之阴的太阴,其性寒凉而闭藏。
(一)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1.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
(1)生理机能:
木有生长、升发、舒畅、条达的特性,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,有疏通气血,调畅情志的生理机能,故以肝属木。
火有温热、向上、光明的特性,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,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,故以心属火。
土性敦厚,有生化万物的特性,脾主运化水谷、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,为气血生化之源,故以脾属土。
金性清肃、收敛,肺具有清肃之性,以清肃下降为顺,故以肺属金。
水具有滋润、下行、闭藏的特性,肾有藏精、主水功能,故以肾属水。
(2)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:
(a)以五行相生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:
肝生心:即木生火,如肝藏血以济心,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;
心生脾:即火生土,如心阳温煦脾土,助脾运化;
脾生肺:即土生金,如脾气运化,化气以充肺;
肺生肾:即金生水,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,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;
肾生肝:即水生木,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,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。
(b)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:
肾制约心:即水克火,如肾水上济于心,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;
心制约肺:即火克金,如心火之阳热,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;
肺制约肝:即金克木,如肺气清肃,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;
肝制约脾:即木克土,如肝气条达,可疏泄脾气之壅滞;
脾制约肾:即土克水,如脾气之运化水液,可防肾水泛滥。
(c)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:
本脏之气太盛,则有他脏之气制约;
本脏之气虚损,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。
如脾(土)之气,其虚,则有心(火)生之,其亢,则有肝(木)克之;
2.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
五行学说,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,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。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,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,这种方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。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,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。
(1)相生关系的传变
a.母病及子: 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。
临床常见: 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。
举例: 因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,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,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的少腹冷痛证。
b.子病及母: 指疾病的传变,从子脏传及母脏。
临床常见: 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,因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,皆属子病及母。
表现: ①子脏虚引起母脏也虚的虚证②子脏盛导致母脏也盛的实证③子脏盛导致母脏虚的虚实夹杂病变,即所谓“子盗母气”,如肝火亢盛,下劫肾阴,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。
(2)相克关系的传变
a.相乘: 是相克太过致病。如“木旺乘土”和 “土虚木乘”。
b.相侮: 是反向克制致病。“木火刑金”和 “土虚水侮”。
3.指导疾病的诊断
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:
面见青色,喜食酸味,脉弦,是病在肝;
面见赤色,口味苦,脉象洪,是心火亢盛。
脾虚病人,而面见青色,为木来乘土,是肝气犯脾;
心脏病人,而面见黑色,为水来乘火,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。
4.指导疾病的治疗
(1)指导脏腑用药
五色: 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
五味: 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
对应五脏: 青色、酸味入肝;赤色、苦味入心;黄色、甘味入脾;白色、辛味入肺;黑色、咸味入肾。
举例: 白芍、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;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;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;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;玄参、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。
(2)控制疾病的传变
举例: “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于脾,故先实其脾气。”这里的“实其脾气”,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、健脾。
基本规律: 疾病的传变与否,主要取决于脏气的盛衰。“盛则传,虚则受”
(3)确定治则治法
1.以五行相生规律确定:
【治则】 补母和泻子,即“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
【治法】
①滋水涵木法:
定义: 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,又称滋肾养肝法、滋补肝肾法。
适用: 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,甚或肝阳上亢之证。
②益火补土法:
定义: 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,又称温肾健脾法、温补脾肾法。
适用: 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。
必须说明的是,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,心属火,脾属土,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,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。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,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。因此,目前临床上多将“益火补土”法用于肾阳(命门之火)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,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。
③培土生金法:
定义: 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。
适用: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,生气无源,以致肺气虚弱之证。若肺气虚衰,兼见脾运不健者,亦可应用。
④金水相生法:
定义: 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,亦称滋养肺肾法。
适用: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,不能滋养肾阴,或肾阴亏虚,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。
2.以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:
【治则】 抑强扶弱。
【治法】
①抑木扶土法:
定义: 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,又称疏肝健脾法、调理肝脾法(或平肝和胃法)。
适用: 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。
②培土制水法:
定义: 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,又称为敦土利水法。
适用: 脾虚不运,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。
③佐金平木法:
定义: 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,也可称为“滋肺清肝法。
适用: 肺阴不足,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。
④泻南补北法:
定义: 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,又称为泻火补水法、滋阴降火法。
适用: 肾阴不足,心火偏旺,水火不济,心肾不交之证。
(4)指导针灸取穴
在针灸疗法中,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“五输穴”,分别配属于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。在治疗脏腑病证时,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。如治疗肝脏虚证时,根据“虚则补其母”的原则,取肾经的合穴(水穴)阴谷,或本经合穴(水穴)曲泉进行治疗。
(5)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
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。
如“怒伤肝,悲胜怒……喜伤心,恐胜喜…….思伤脾,怒胜思.……忧伤肺,喜胜忧……恐伤肾,思胜恐”(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)。
(二)中土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1.构建四时五脏理论体系
肝属木,位东方,通于春,属阴中之阳的少阳,用药多辛散;
心属火,位南方,通于夏,属阳中之阳的太阳,用药多苦寒;
肺属金,位西方,通于秋,属阳中之阴的少阴,用药多苦降;
肾属水,位北方,通于冬,属阴中之阴的太阴,用药多辛热;
脾属土,居中央,主四时,为阴中之至阴,用药多甘缓。
四时五脏体系: 如此则形成了心上肾下、左肝右肺、脾居于中的四时五脏体系。
脾称为“孤藏”的原因:
①因其无所配属:脾属土,居中央,与四时四方无配;
②是因其大或重要:土敦厚而生万物,脾属土而为精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,长养四脏,充养全身,为后天之本,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脏。
《素问•玉机真藏论》所说“脾为孤藏…中央土以灌四傍”,是说脾因其属土,居中央,能“灌四傍”而称为“孤脏”。
脾“主四时”,是说属肝、心、肺、肾四脏各分主春夏秋冬四时,但都要依靠脾的支持。脾“常以四时长四脏”,“不得独主于时”,而是“各十八日寄治”于四时。脾气健旺则四时脏气充足,全身正气充沛,不易受邪气侵袭,即所谓“四季脾王不受邪”。
2.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
a.五脏的生理特性:
肝 属木,应春季,居东方,其气当升;
肺 属金,应秋季,居西方,其气当降;
心 属火,应夏季,位南方,其气升已而降;
肾 属水,应冬季,位北方,其气降已而升;
脾 胃属土,应四时,居中央,脾气升、胃气降而为脏气升降之枢。
b.以五行的升降运动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:
肝 属木,位于人体下部,其气源于肾,柔和而升发,属少阳,体阴而用阳。肝气升发,发展为心气的旺盛。
心 属火,位于人体上部,其气得肝气的升发而旺盛,属太阳。然阳气盛极则阴气生,阴气渐长则心气降,故说心气升已而降。心气下降,发展为肺气的收降。
肺 属金,位于人体上部,其气源于心气,沉降而宣散,属少阴,体阳而用阴。肺气收降,发展为肾气的闭藏。
肾 属水,位于人体下部,其气得肺气的收降而旺盛,属太阴。然阴气盛极则阳气生,阳气渐长则肾气上升,故说其气降已而升。肾气上升,发展为肝气的升发。
脾 胃居中,属至阴,主四时,养四脏,脾气升而胃气降,为四脏之气升降的枢纽,翰旋和调节四脏之气的升降运动。
3.指导五脏病症的整体调理
中土五行模式启示对五脏复杂病证的处理,要综合分析,整体调理,灵活应用脏气升降及脾胃为枢理论,通过兼治相关脏腑来增强疗效,构建整体调理的配方思路。
如对下焦虚寒,小腹冷痛,宫寒不孕者,依据中土五行模式,不但要温补肾阳,尚要升肝阳、温脾阳,可在温肾阳的药物中加用升肝温脾之药以助肾阳升暖。
4.构建四象体质理论
历史沿革: 源于《灵枢•通天》所说:“有太阴之人,少阴之人,太阳之人,少阳之人,阴阳和平之人。凡五人者,其态不同,其筋骨气血各不等。”
内容:
太少阴阳四象,即为四时:
春为少阳,位东方,属木;
夏为太阳,位南方,属火;
秋为少阴,位西方,属金;
冬为太阴,位北方,属水。
五行学说,是中医的基础,是每一位中医医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内容,同时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会涉及到的知识点,今天小编为你做了汇总,里面还有试题,无论你是不是需要参加考试,都可以来检验一下自己,加深记忆!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考点精
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的关系是古人观象所得:古人看到木头能够燃烧,发出火焰和热量,所以得到木生火的判断;看到火焰燃烧之后得到灰烬,而灰烬和土是一样的,所以得到火生土的判断;看到地下产金属矿,或者矿石冶炼出金属,所以得到了土生金的判断;看到从
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形态和本质,圣人曾经将这些万事万物都通过外观形状进行类别取名,所以任何万物只要有了名字,我们就知道这些万物的性质,万事万物一开始都是没有名字的,万事万物都是有了名字以后才开始为人所用,因为人们需要利用万物,所以需要
新野有世家 传承见曙光豫西南三国古城新野县城里,有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城池,这就是汉桑城。城池高不过一丈,宽不过八尺,城墙有城垛,城门有石碑。城里仅有一株老枝苍劲、霜皮虬鳞的桑树。相传三国时期,关羽的赤兔马啃坏了百姓的桑树,为向主人家赔罪,关羽
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,曲直为木升发畅。火曰炎上热光明,土曰稼穑载化成。金曰从革沉杀收,水曰润下寒闭藏。五行相生与相克,相乘相侮母子病。相生母子生我生,相克所胜所不胜。相乘又作倍相克,相侮亦称反克名。母病及子子及母。实则泻子虚补母,克过抑强弱扶
万丈高楼平地起,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。如果把中医比作高楼大厦,阴阳就是高楼大厦的地基,那么五行就是高楼大厦的顶梁柱,五行就是五根顶梁柱,缺一不可。正是有了顶梁柱,高楼才会越建越高,正是有了五行,中医理论才越来越广越来越深。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,
中医学五行学说,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,一直以来,不少中医人士都为之纠结不清。所谓五行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也。这样一说,很多人好像都懂,但中医学五行学说真正的奥秘,又有几人能懂得五行概念?今天,且随小象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学五行学说的
提到中医,许多人都会想到阴阳、五行,但五行到底是什么?怎么指导临床呢?五行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著名历史学家庞朴认为,“阴阳五行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,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。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,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。”五
五行的概念 古代中国人的总结归纳能力非常强,他们做的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,把世间万物都在分类,分成不同的属性,这个五行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。其实阴阳也是这个思想进行分类的产物。但是阴阳和五行有什么区别呢?主要是分类的属性不一样,这就好比
千年前伏羲画八卦,论五行阴阳,定乾坤日月,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,神农氏尝百草有了第一部医典,尔后又有《易经》易有太极,太极生二仪,二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八卦成列,演变万物来阐述宇宙奥秘,中医的理论正是从这些前人的这些集自然,科学,人文,生物
五行学说定义: 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、特性、生克制化乘侮规律,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。五行学说构成: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。五行学说结果: 自然界各种事物
五行即由“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”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,它强调整体概念。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。水(代表润下)、火(代表炎上)、金(代表收敛)、木(代表伸展)、土(代表中和)。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
初春的早上,斜阳暖暖的照进济宁市中医院针灸一科病区,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。“徐主任,12床小张痛经痛的哭起来了,您快过来看看吧。”突闻此声,针灸一科病区主任徐琳立即赶到12床,见女孩抱着肚子蜷缩在床上,立即通过施针治疗,不一会儿,女孩的腹痛便
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涌泉、关元。· 膻 中 ·定位:在胸部,横平第4肋间隙,前正中线上。功能与主治:理气宽胸,平喘止咳。适用于胸闷,气喘,心悸,产妇乳少,小儿吐乳等。自我保健:指压按摩:用拇指指腹揉按膻中,以局部酸胀为宜
一般人眼里看来阴阳和五行、八卦十分神秘,不会去深入了解。一般只有会算命的人才精通,才知道怎么去使用。阴阳图但传统中医往往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医疗上的问题。如果想弄清楚中医的问题,就要先解释好什么是五行,什么是阴阳?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